首页

蕾拉女王免费专区

时间:2025-05-26 04:46:11 作者:江西新余:千年夏布一支独“绣” 浏览量:53047

  央视网消息(记者 胡梦洁)近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幅近九米长的夏布绣《长江万里图》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幅巨制由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及儿媳吴婉菁带领创作团队耗时13个月完成。十几种针法和三十多种颜色的丝线在作品中交错,用独特的刺绣语言展现了祖国的壮阔山河。

  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在江西民间流传久远。在素有“中国夏布之乡”之称的江西新余,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

  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夏布质地生硬,要在上面刺绣,殊为不易。张小红潜心研究、不断实验,探索出软化夏布的办法,在保留夏布的肌理、纹路、色彩的同时,使材质变得柔软适于刺绣。她还不断精进自己的刺绣技艺,创新6种针法,将民间麻布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

  作为夏布绣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布艺术刺绣创始人,张小红在创作选题方面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受到长江文化的启发,她决心以指尖语言展现长江绵绵不尽、生生不息的盛景。为此,她翻阅上百种资料,最终选定赵芾的《长江万里图》作为蓝本,让作品中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祖国山河及江西故土的深切热爱与赞美。

  这些年来,张小红带着心中的“工匠梦”,携团队以针线代笔墨,创作了一幅幅惊艳的作品,创作的作品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万亩登丰图卷》《井冈雄峰》《清贫者》《清明上河图》《马克思像》等艺术精品,开启了夏布绣艺术创作的先河,使之成为颇具江西地域风格的特色艺术绣种,填补了江西刺绣艺术的空白。

  这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精髓的守护与延续,更如同一束光,深深照亮并感召着年轻一代传承人,吴婉菁就是其中之一。在婆婆的影响下,吴婉菁毅然决定辞去银行的工作,踏上了夏布绣的非遗传承之路。即便一次次被绣针扎伤手指,她也没有退缩。

  吴婉菁认为,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老手艺长出新枝芽。接过婆婆的“接力棒”,她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借助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提升非遗技艺的自身造血能力,为夏布绣生活艺术开辟一条走得通、走得好的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婉菁大胆创新,利用现代设计巧妙地进行跨界融合,开发出了箱包、首饰、灯艺、茶空间、文房等上百种夏布绣文创作品,让夏布绣这一传统工艺逐步融入大众生活中。在她的推动下,夏布绣这门老技艺“潮”了起来。

  此外,吴婉菁还积极探索“非遗+现代传播”的多元路径,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展示活动,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更多人传递夏布绣的制作过程和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到夏布绣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绣品会说话,我们将以夏布绣为核心,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创作转化。”吴婉菁说。

  “人怎么样都有活法!”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张小红和吴婉菁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前行,让以夏布绣为代表的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像滚滚长江一样,滔滔不绝。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张歆艺版“李雪莲”登南京舞台 演绎刘震云笔下“大女主”

水背村村干部陈俊杰称,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融合农业生产、特色餐饮、休闲观光、亲子游乐等多种业态,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百香果,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约20万元。

沪上金融机构“接力”共护科创“幼苗”成“参天”

据悉,此次“相聚上海”法国华裔青少年研学参访活动由上海市侨办组织举办。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上海市侨办组织这些法国华裔青少年走进古镇、园林,走进园区、企业,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旨在帮助这些法国华裔青少年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为中法文化交流埋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杨海燕 制作 费璠)

马来西亚前大使驳“中国产能过剩论”:反映出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 世界观

本次活动通过“广西美味”展评、千米壮乡糯米血肠试吃、辰龙果蔬雕刻、广西“吃货”互动游戏以及“广西美味”非遗特色美食地图打卡等多种形式,让广大民众以及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广西非遗美食、学习非遗,扩大广西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影响力。

全国首个类脑算力开放平台在横琴上线

自2013年以来,福州市连续举办十一届海峡青年节,累计吸引3.6万名两岸青年参与,包含2万名台湾青年,其中首次来大陆的台湾青年比例超50%,涵盖了百所台湾院校、百个台湾高校社团、百个台湾青年团体。

最高检:2023年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9万件,诉前检察建议回复整改率99.1%

魏韶华,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东亚影响力研究》《百年鲁迅肖像画史论》等多项课题,曾获首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